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程志海教授课题组,与季威课题组以及国防科技大学王广课题组等组成合作团队,理论设计并基于MoTe2单层母体,创制了一种笼目晶格等价结构——着色三角(coloring-triangular,CT)晶格的单层材料CT-MoTe2。该单层材料不但具有笼目晶格特征性的拓扑平带,还表现出两种不同周期的电子晶格(Janus electronic lattices)。该工作不仅发现了一种具有电子拓扑平带的新型单层材料,也展示了在单层二维材料中利...
自由空间光通信是指以光波为载体,在真空或大气中传递信息的光通信技术,由于大容量、低功耗、灵活性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空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由于信息数据暴露在远距离、自由空间中,导致传统空间光通信存在信息被篡改或窃听的安全风险。而现有信息加密技术方案中,受到传输速率、成本等限制,无法满足未来自由空间光通信对大容量、高速率的技术需求。针对空间光通信安全性问题,北京邮电大学郭霞教....
最新的一期science中,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系于伟强课题组和俞榕课题组、美国波士顿大学 Anders W. Sandvik 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世亮课题组等合作,在一种准二维阻挫量子磁性材料中,借助高压、强磁场、极低温的调控和核磁共振谱学测试,发现了一种超越朗道相变理论范式的新型量子相变现象,即解禁闭量子临界,并首次给出了解禁闭量子临界点附近量子临界行为的确凿实验证据。该论文是中国人民大学首次以第一完...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张威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刘雄军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陈帅教授实验组合作,在冷原子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囚禁在震动光晶格的87Rb原子,实现了一个周期驱动的反常量子霍尔效应模型,并利用(d-1)维的能带翻转面来反应(d+1)维周期驱动系统的拓扑特征,得到了丰富的相图。该成果的研究论文《基于超冷原子的可调反常弗洛凯拓扑带》(Tuning anomalous Floquet topological ba...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程志海教授课题组,与季威课题组、王善才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郭建刚、陈小龙、高鸿钧等组成合作团队,在一种新型超原子晶体AuTe2Se4/3中发现了极化金属(polar metal)家族中首个反极化金属态(antipolar metal,转变温度~90 K),并与超原子晶体中出现的关联电荷序(tc-CDW,转变温度~120 K)交织出现、相互增强。该工作不仅发现了一种极化金属家族中的新成员类型,也为在超原子晶体或原子团...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王伟民教授和中科院物理所李玉同教授研究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极化QED-PIC程序(PIC:particle-in-cell,粒子模拟)对未来的百拍瓦激光与固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大电量、高密度正负电子束的自旋极化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采用激光固体靶实验上常用构型(即线偏振激光与具有预等离子体的固体靶相互作用)就可在百拍瓦激光装置上产生极化率30%、电量30纳库的正电子束,其角通量可达到1012sr-1,在特定能量段...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程志海教授课题组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振兴研究员课题组等多个研究团队通力合作,研发了一种在铁电半导体通道中采用光诱导铁电反转机制的超高灵敏光电晶体管。该类型光电二极管显示了创纪录的低噪声等效功率为7.9 × 10−22 W Hz−1/2,创纪录的高比探测率为6.34 × 1017 Jones,在光子计数模式下灵敏度接近20光子,在上升/衰减周期内快速时间响应为260 µs/50 ns。此外,其还可以作为一种光电存储器....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王聪博士、雷和畅教授、季威教授等人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高鸿钧院士研究团队李更副研究员等、美国波斯顿学院的汪自强教授等多个团队通力合作,研究了一种具有外尔节点的手性晶体CoSi。理论预测结合实验测量共同发现了CoSi(001)表面存在一种非常规的单轴电荷密度波(CDW)序,并发现该关联CDW态被晶格手性锁定。相关研究成果以“Chirality locking charge density waves in...
二维材料(2DMs)与器件暴露在外界环境下会伴随老化、表面水氧吸附与污染等问题,使物理性能下降,因此如何对其进行封装保护成为了研究热点。h-BN作为被广泛采用的封装材料,一般是通过转移技术实现,而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样品破损、化学污染、界面空腔等问题一直阻碍着其走向实际应用。因此,发展一种直接在2D材料或器件上CVD生长h-BN盖层的技术,具有共形生长的特点,可以获得洁净、接触紧密的封装界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季威教授研究组及合作团队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发现了世界上首个单分子驻极体Gd@C82,在驻极体被人类合成100年后将其物理尺寸压缩到极致的单分子水平(~1 nm,十亿分之一米)。近日,他们与香港理工大学刘树平教授研究组及英国剑桥大学Manish Chhowalla教授等合作,在低维极化材料领域又获重要突破,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国际上首次在仅有6个原子层厚的非转角二维双层异质结中发现了面外...